多一分成長,多一份承擔
專訪林文德先生

相信參加過「青年領袖培訓獎勵計劃」的一眾青年領袖,對友邦慈善基金執行副總裁林文德先生的名字絕對不會陌生。培訓計劃轉眼已邁向第十個年頭,究竟一直以來都很支持這個計劃的林先生,對我們有著甚麼期望?今期「領域」很榮幸邀請得林先生接受我們的訪問,分享一下他的人生智慧。

以身作則、勇於承擔

究竟成功的領袖是憑著甚麼管理態度去迎接每個挑戰?林先生簡單地道出他的理念:「最重要就是定立目標。有了共同的目標,我們就有方向,配合周詳的計劃,甚麼事也能辦得到!」除了定立清淅的目標外,林先生認為做好管理工作還需要發揮領袖的一些特質,他一直堅信必須要「以身作則、勇於承擔」。他補充道:「領袖最重要言行一致,以身作則的領袖才能令人信服;領袖亦要勇於承擔,遇到問題只會推卸責任的人一定不是個成功的領袖。」對林生而言,「以身作則、勇於承擔」是種態度。態度影響行為,也影響一個人的成就。

凡事盡心但不強求

或許我們都經歷過壓力,也經歷過把自己的時間編得密密麻麻的日子,最後往往會放棄了身邊的一些人和事。身為公司的管理層,所要面對的壓力想必更大,然而林生依然從容面對,全因他凡事盡心但不強求的人生態度。他解釋說:「壓力也是種推動力,但你要明白一分的付出不一定等於一分的收穫。凡事但求盡心做,得失是其次,不必強求,否則令自己壓力過大,適得其反,最後可能會得不償失。」林生憶及往年就是太重得失,忽略了家人與朋友,事業雖有成,但心裡卻沒有快樂和平安的感覺。那麼現在林生的家庭生活又如何?林生微笑道:「每個星期我也會抽時間與太太及三位子女共享天倫。」從林生那真摰的笑容,看得出他是個極重家庭的人,而林生的故事亦教曉我們時間管理對領袖的重要性。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成功的人是那些可各方面兼顧的。

多一分成長,多一份承擔

生活在個人化的香港社會,很多年青人只會追求自我目標,卻忘記其社會責任。林先生對這種現象表示心痛:「達成個人目標,有了個人成就,人生就沒有其他的東西嗎?今天的學子們很幸運,他們擁有很多機會,可以接受高等教育,但學歷越高,卻越難踏出服務社會的第一步。」林生鼓勵年青人多參與義工服務,而青年領袖同學會正正就是一個凝聚精英的好地方,只要我們團結一致,必有一番作為。林生補充:「義務工作是種習慣,是種人生態度,我盼望我們的青年領袖會有服務社會承擔感。」

與林文德先生一小時的傾談,實在獲益良多,小記亦盼望大家積極支持日後同學會所舉辦的社會服務,集合一眾青年領袖的力量,回饋香港社會。


寫於2005年9月25日。刊登於青年領袖同學會會訊《領域》2005年10月刊

2005年12月17日有感:

文章寫於九月,是替朋友代筆,減輕朋友的工作負擔。當時正在遊閒著,也沒有什麼所謂。寫畢後交由朋友去修改,事隔三個月,今天一看被修改的部份,才發現自己過往用字太累贅,經修飾後,的確順暢了不少。記得交稿予朋友前己經多番修改,當其時覺得文筆己算順暢,想不到還可有大改善,朋友果然是專業PR!

出來社會工作後更明白寫作能力的重要性,我後悔自己中學年代時沒有重視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