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台灣人說起

只靠幾本旅遊書而踏進一個陌生的環境,自不免與當地人接觸。在台北短短數天,跟當地人說的話雖不算多,但亦感受到台北人的熱情與好客,還有那份公民意識與修養。

台灣人給我第一個印象發生在繁忙的十字路口。那時我和朋友們正拿著地圖一臉迷茫,有位男士在這個時候主動走來提出幫忙。在香港,當別人向你問路而你不曉時,你只會說句對不起嗎?台灣人會告訴你:今時今人這種服務態度還未夠的,台灣人會主動為你再向其他人問路。可惜,幾位當地人也不曉得我們目的地位置,而最後這位男士亦只能告訴我們大概的方向,作用不大。儘管如此,這位男士卻為我們留下了熱情與好客的印象。我說過,若我日後在尖沙咀目睹有遊客拿著地圖時,我也會主動地問他有否需要幫忙的。

地鐵是遊台北最主要的交通工具,在地鐵內最特別的是那些名叫「博愛座」的座位。其實「博愛座」跟其他座位無異,只是多了四個圖案,分別代表老、弱、婦、孺,文字不用多,大家立即會意,似乎比香港的「請讓座予有需要人仕」來得更有效。那一刻會想,如果香港也有博愛座,情況又會如何?我猜,大概很多人都會依舊坐下,最多等有人需要時才讓座吧。自己觀察了數天,發現「博愛座」很多時也是空著的,那管是最繁忙的返工時間,大家也只會站著。有時候我們遊得累了而坐在那些「博愛座」時,也會感到尷尬。我覺得「博愛」有時候是一種習慣,美德是可以感染的。

身為亞洲四小龍,台北也是個國際大都會,生活節奏跟香港一樣的快。在放工時間,你不難見到擠擁的車廂,卻從不見有人爭先恐後。地鐵到站時,上車的乘客站得開開的,讓乘客先下車。在香港,就算你肯禮讓,你也會因不甘心被人「爬你頭」,最後還是爭著上車吧!台灣人上電梯也很有秩序,「企」電梯的右面,左面的人從不會站著。這是種公民意識,香港人要做到,恐怕還有段教育的日子。

因遺失錢包而增遊了台北警察館,得到那邊警察們的熱情款待,進了他們的辦公室,先是一句幽默的「歡迎光臨」,後是一杯熱茶,剛巧手上拿了從夜市帶來的台灣小食「甜不辣」,感覺彷如進了餐館。這裡的警察們沒有我想像中的冷酷,而且「服務」態度真不錯呢!沒有台灣的聯絡方法,只好留了香港的,正擔心就算錢包找回了也會因長途電話而帶來麻煩,誰知警員們說了句:「香港中國台灣也是一家人,打個電話同樣方便的。」「一家人」也是普通台灣人的想法嗎?我覺得一家人的距離越來越近了。

儘管留下了聯絡方法,但一直都不期望能夠找回錢包,意想不到的,只有過回港的第二天,便收到一個從台灣打來的電話,不是台灣警方,卻是一個台灣市民,是在計程車上拾到我的錢包的一位乘客,真是慶幸自己一直放了張名片於錢包內!要麻煩這位路不拾遺的市民把錢包寄回香港實不知何以為報,主動提出叫他取去內裡的現金,卻被拒。坦言,若我拾到錢包,恐怕最多只會交到差館,怎會花錢打長途電話,還要找速遞寄給你?這樣的一位好市民,我除了可以衷心的感謝,也不知道還能做些甚麼…

朋友遊畢台北後曾說台灣像是大陸;在環境上可能是一樣的破舊,但說到人民修養上,港人比台彎人更像大陸吧!

2005年6月19日